当前位置: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科技创新驱动 助推我市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办公室主任 詹建国
发布时间:2022-02-07  来源:铜川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和"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工作实施方案》的部署和安排,我随调研组,到市科技局,召开座谈会,听取市科技局关于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和"十四五"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深入铜川程明牧业有限公司、秦翰陶粒有限公司、陕西起源农业有限公司、煜立机械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听取各企业发展情况和未来远景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基本完成:全市共获得省级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家,新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6.14亿,通过省级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57家。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建立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省级星创天地4个。省级农业县域试验示范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4个。建立市级企业研究所11个,市级专业研究院7个。围绕航天科技、新材料、装备制造、中医中药等产业链设立重大科技项目226项,投入专项资金5380万元,转化应用重大科技成果项目89项,开发新产品近200项。完成专利申报1196件,取得专利授权556件。全社会年R&D经费支出达1.48亿元,占地区GDP比重为0.45%;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43亿元,占地区GDP比重为0.51%,在全省排名第七位。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达到2.16亿元, 2016年至2020年,获省级科技奖4项。

二、"十三五"科技规划实施的主要成效

(一)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制定出台了《铜川市科技创新意见》、《铜川市关于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的措施》《铜川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办法》《铜川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办法》、《铜川市瞪羚企业认定办法》、《铜川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办法》等政策措施,突出抓好人才支持、科技项目支持、成果奖励支持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奖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励等政策措施的落实,全市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

一是产学研深度融合及校企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加快推进,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成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平台16家。二是推进创新协同发展,促进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五所高校签订"共建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协议,加快科技人才入驻及科研成果转化,引进科技成果116项。

(三)科技创新链项目加快实施

按照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总要求,一是抓好铜川市商业航天科技创新产业链项目实施,以低轨互联网星座星地组网规划与调度技术、新型激光雷达管理移动平台的研发等重点课题为核心,布局高端装备与零配件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产业,打造航天产业集群。二是抓好铜川高端铝基材料制造产业创新链项目实施。设立高强度轻量化铝合金材料研发、现代建筑用节能环保铝合金模板开发等重大课题,为"陕西制造,铜川配套"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抓好铜川市中医药产业创新链项目实施。以濒危药材保护与繁育、中药材溯源系统研究等重大课题为重点,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打造药王孙思邈故里特色中药品牌,振兴铜川中医药产业。

(四)高新区建设稳步推进

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转型发展,加速铜川高新区"一区三园"产业集群布局。围绕"陕西制造、铜川配套",初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导,商业航天、生物医药为新兴的"2+2"产业体系,至2019年底,铜川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59.4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4.5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67家,同比增长28.54%,高新区已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

(五)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

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服务、小微企业孵化培育等四级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逐步完善,支撑引领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8家,产学研科技服务机构1个(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了专业研究所11个,引进航天企业21家。铜川卫星应用产业金双根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谢赫特曼诺贝尔奖(铜川)新材料研究院(产业基地)签约落地。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铜川市麟字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建成省级众创空间-铜川创业大街,入驻京东、纽约客、青春驿站、蒜泥空间等品牌,累计引进各类服务机构30多家、入驻各类初创企业100余家,举办各类"双创"活动上百场。

三、"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进展情况

组建了铜川市"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 "十四五"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梳理和编制工作。委托北京长城战略研究所对全市科技基础数据进行调查摸底,征求企业区县对编制 "十四五"科技规划的意见建议,摸清企业、行业科技需求。通过前期调研和摸底,明确了科技规划编制思路,初步确定了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色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目标等九项 "十四五"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四、"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急需解决问题

(一)我市传统科技创新体系与模式无法适应新产业革命"看重创造、互动、社会资本、开放共享以及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创新能力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很多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不能自我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和基础仍然薄弱。

(二)企业创新主体尚未建立,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全市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仅占12%,R&D投入强度仅为0.51%。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弱。技术市场交易活动滞后。2019年全市技术成果交易额为2.16亿元,仅占全省1467亿元的0.14%。

(三)科技创新平台发展较慢。全市仅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共5家,市级研发平台15家,难以吸引和留住创新型领军人才。

(四)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有些政策无具体实施细则和办法,政策措施落实难度较大。

五、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认真学习,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大意义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角。编制和实施科技"十四五"规划,既是引领科技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图",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作战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懂弄通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原原本本学、反复深入学、结合实际学,努力做到吃透精神、把握精髓、融会贯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切实推进《建议》部署的相关工作落地生根,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将党中央《建议》要求落实到"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和科技发展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努力编制出一部符合人民意愿、富有时代特征、引领我市高质量发展的规划。

(二)对标对表做好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起草工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在二〇三五年达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编制科技发展规划,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市发展的战略支撑,对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引领作用。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发展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三)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指标

《"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五中全会提出的主要目标,结合铜川发展实际,深入研究论证指标体系,与我市整体发展远景目标、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作充分衔接,科学选取基础扎实、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在设定具体指标值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兼顾需要和可能做好平衡衔接,既描绘未来发展光明前景、营造良好预期,又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超越发展阶段,还要考虑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适当留有余地。

(四)研究细化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进一步聚焦"十四五"时期科技工作短板最突出、需要最迫切的阶段性任务,将《建议》提出的政策方向转化为清晰可操作、富有含金量的规划,推动关键领域加快实现突破。

1、建立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体制。要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在重点领域加快启动和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战略(产业)技术联盟,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的重大突破,着力提升竞争力。

2、强化科技力量建设。要在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卫生健康等领域,在建设省级研发平台的基础上,争取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依托创新型企业,积极布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领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积极构建行业领军创新型企业为主导、大学、科研院所有效参与的产业创新联合体,系统布局产业创新链,强化创新型企业的竞争力。

4、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要鼓励科技人才面向技术和市场开展科研,提升解决核心技术问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和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为创新发展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形成人才培养梯队,为产业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

5、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政府部门要从直接管理具体项目转为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督,探索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管理制度。建立功能完备的创新发展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政策、创新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竞争政策、教育政策的有机融合。

关闭
铜川人大微信
铜川智慧人大
(浏览器扫码下载)
Top